1. 語言是一組具有特定組構公式與文法的符號,武斷性(arbitrary)地與一組概念相互指涉,運用語言這項工具,人類可以溝通抽象的意義,指涉具象的事物,並且與物質世界互動。
2. 語言系統組構了一整組抽象意義的概念,每個詞彙之間指涉的意義,不是正向的類比,而是負向的排除,語詞最重要的意思不是「是甚麼」,而是「不是甚麼」,所有的語詞必須放在整個語詞系統的分類架構與文法組合上,才會有意義。
3. 語言會不停流變,所有的詞彙與意義之間的武斷關係是滑動的,語言會因為使用者之間的默契與約定俗成,而不斷產生新的符號與意義指涉關係。將語言符號與固定的指涉關係鬆脫,是為詩意(poetics)。
4. 語言是社會文化的載體,語言是古代生活的化石。許多消失的物質性活動、文化活動或現象,會因為語言的繼承而存留在話語中,並且用來媒介新概念,舊詞彙不死,反而承載新意涵。
5. 語言的存在超越工具的性質,語言是人類組織抽象思考的型式(configuration and formation),沒有語言,任何抽象的概念都將無以名之(formation over information)。
6. 語言是一種抽象思考的媒介物,語言的編碼特質是序列的(consequential),是時間向度的,由語言形式媒介的抽象思考與敘事,因而是有序列性與組織性的(consequential & constructive),這與由空間組構的知識型式(spatial knowledge format)關注的面向不同;前者關注邏輯與連續性(數學與音樂),後者關注空間組構與佈局(繪畫與雕刻)。兩種智能同等重要,構成人類的文明與藝術。
7. 一種語言代表一種世界觀,不同的語言之間所想像的宇宙就截然不同,而使用不同的語言,也會讓對方對於言說者的身分、認同與態度產生不同的假設。
8. 語言的意義必須置於情境脈絡下,同樣的一句話往往在不同的語氣、不同的對象、不同的場合會代表截然不同的意義。說者與聽者會因為彼此的關係、身分、場合而選擇最適當的語詞,從語言工具箱中選取彼此都了解的適當工具,只有回到情境才能了解對話的意涵。
9. 語言作為抽象思考的表現形式與情感表達的媒介,從來就不是「非政治性的」或「無關政治的」(apolitical),在日常生活的情境脈絡中,語言的選取與使用,都具有權力運作的軌跡。
10. 新科技產生的新傳播工具,都在「再媒介」(re-mediate)語言的溝通特質,無論是電話、廣播、電視、電腦、手機及網際網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