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7月17日 星期六

遇見踢踏







昨天因為某個機緣,我到舞工廠舞團(在中正高中對面,捷運明德站步行可至)的排練室參觀了美式踢踏舞的介紹及表演。當然,在昨天以前,我對踢踏舞幾乎稱不上一知半解,直接說毫無概念比較恰當,但是舞團的人很好玩,他們一邊表演,一邊說故事介紹踢踏舞的前世今生(沒那麼誇張啦),看完了以後真的覺得既震撼又興奮,一方面是踢踏舞表演真的是很好看的一種表演形式(假如你和我一樣有看雲門看到睡著的困擾,我跟你保證看踢踏舞一定睡不著,因為太吵了),另一方面是因為,我發現踢踏舞與爵士樂根本是絕配啊!昨天看著踢踏舞表演時,一首首熟悉的爵士曲目一直播放出來,我聽著歌跟著哼唱、兩隻腳也跟著不停跳舞,看了果然會想要跟著跳,這真的是很新奇的體驗。
聽著舞團團長的解說,不可置信地發現,踢踏舞所經歷的遭遇,與爵士樂非常相似,真的是用同父異母兄弟形容也不為過(對我沒有使用雙胞胎兄弟,因為畢竟兩者生產與消費的形式不同,大眾文化研究首重生產與消費,不可不慎啊不可不慎…)(認真魔人又上身)。驚奇之餘寫下今天的心得整理,望我輩爵士愛好者有機會真的可以去看看踢踏舞表演啊!或者你要去學也可以,舞團的人一直強調即便有肢體協調障礙的人也能輕鬆上手(應該去出一本「第一次跳踢踏就上手」)。




~Roots~
其一 草根

爵士樂的起源,不論是藍調、福音(gospel)還是西非巫毒音樂,都是來自美國南方廣大黑奴階級的暗自呻吟,他們沒有自由、沒有明天,只有不人道的對待、回不去的故鄉,跟飽受壓抑的情緒,唯有採收棉花時哼唱的音樂,能夠稍微抒解抑鬱的心情,回顧爵士的草根,便是一頁慘烈的奴役史與無垠的鄉愁,在身體與生命都被禁錮的地獄中,只有音樂、能夠解放被禁錮的靈魂,爵士樂之所以動人,只因那是靈魂深處對自由的渴望與吶喊。
聽團長的解說,驚訝地發現踢踏舞的起源也與心靈解放如此緊密相連;在踢踏舞的故鄉愛爾蘭,農奴們被禁止歡聚娛樂,當他們想翩翩起舞,只能任腳步隨音樂起舞,上半身卻必須僵直不動,以免被當權者的監視眼線所發現。在高壓剝削的社會中,在鷹犬的眼皮下偷偷起舞,成了被壓迫者的暫時逃逸,以及享受私下反抗的精神解放;那不是卑微的喘息,那是身體勞役精神狂歡的陽奉陰違對策,高明的脫逃術。

~Birth~
其二 發生

爵士樂無疑是歐洲和非洲兩種文化傳統交互撞擊在美洲大陸上的混種文化瑰寶,它從歐洲的血統裡繼承了調性樂理與管樂編制,從非洲的根源裡遺傳了自由奔放的節奏與藍調音符。歷史必然或是陰錯陽差,爵士樂樹立了獨一無二的旗幟,它再也不是歐洲與非洲親戚的複製品,它,是在美國誕生的新樂種。
踢踏舞隨著移民的腳步,在自由女神的裙擺下踏進美國本土,有別於愛爾蘭踢踏的整齊畫一、英國踢踏的拘謹優雅,美式踢踏走出了自己獨一無二的風格,強調舞者自由即興的肢體律動,即便在團體舞步中也能表現出個別的特色差異,一種個性鮮明的表演風格,讓踢踏就這麼踏出英倫三島,踏出了不羈的美式精神。





~Swing~
其三 燦爛

爵士樂的形成與美國在二十世紀初的大眾消費文化有極其重要的關連,在歌舞昇平的年代裡,年輕人迫不及待地擠進夜總會與俱樂部聽大樂團演奏最流行的搖擺樂,幾杯小酒、眼神調情,激情的主奏小喇叭吹出煽情至極的快速solo,將氣氛炒熱到最高點。
搖擺是爵士樂的深層靈魂,艾拉‧費茲傑羅(Ella Fitzgerald)唱著:「帕格尼尼先生,請演奏我的狂想曲,若你不能演奏,你必須要搖擺(原曲:"(If You Can't Sing It) You'll Have to Swing It (Mr. Paganini)" )」。搖擺的年代裡,忘掉禁酒令、忘掉大蕭條,踢踏舞步正在流行,踢踏風潮席捲全美。

~Beats~
其四 節奏

搖擺的關鍵,是節奏。不均衡的切分音,讓踏著節奏的腳步,點、踏、頓、滑,如此自然,踢踏了起來。切分音的特色強調於後半拍(up beats),這讓踢踏舞者的腳步更形奔放,小喇叭的solo越吹越快,踢踏舞者的腳步輕快如飛,快速踏著一秒鐘不知幾下的快速節奏,創作出各式生猛有力的節奏表演。
踢踏舞表演因此可以視為一種樂器演奏,差別只是一般的樂器用手彈、用嘴吹,而踢踏舞是以腳穿著鐵片鞋敲擊地板,一種純粹用腳演奏的打擊樂。節奏的世界千變萬化,而這一切都與腳步的自然律動息息相關,我們可以說,只要能夠用腳感受節奏的律動,人人都可以是踢踏舞者、人人都是演奏家。





~Jam~
其五 即興

除了節奏,爵士樂的另一個靈魂就是即興。即興表演對於爵士樂手來說根本是家常便飯,不論是在俱樂部的舞台、還是酒足飯飽的飯桌邊,鼓手先下節奏,貝斯起個根音,鍵盤手定了基本和絃調式的走法,所有的樂手就輪番上來jam一下,小喇叭、薩克斯風,有時加上長號,樂手的靈感彼此交互激盪,不同的樂器你來我往像是跳著探戈,許多偉大的作品就此產生,成為不朽傑作。
美式踢踏的最大特色,也是即興,雖然表演通常有既定的節奏,但是它仍然容許舞者有非常大的自由以自己的方式演繹節奏,或者創造全新的節奏;它甚至可以像是街舞的battle,在兩個舞者的相互較勁與接力中,許多意想不到的節奏與舞步就這樣jam出來,誰料想得到這會不會是另一個流傳後世的偉大作品呢?

~Fusion~
其六 融合

五零與六零年代,搖滾樂席捲年輕一代的心,在主流音樂市場攻城掠地,六零年代末期,爵士樂幾乎退出流行樂市場,但爵士樂自由的精神並沒有中斷,爵士樂轉而與搖滾、靈魂、放克、節奏藍調及電子樂等等樂種融合,這樣廣納百川的結果,使得爵士樂不但沒有從音樂市場上消失,反而以更多元包容的型態,繼續叱吒樂壇數十年,更使得爵士樂的各種徒子徒孫,以百花齊放的姿態,在各個不同的音樂領域裡持續產生創世傑作。
美式踢踏也是如此,它並不侷限於單一的音樂,而是廣泛與搖滾樂、電子樂等多元樂種合作,甚至在視覺表現上,加入了劇場效果,戲劇表演形式,甚至與抽象的現代舞結合,這種跨界藝術的融合,也說明美式踢踏表演不設限、不故步自封的特質,下一次若你看到踢踏舞結合前衛藝術創作,或是結合互動科技裝置,甚至是與一整個交響樂團合作,你都不必太驚訝。

~Localization~
其七 在地

爵士樂風行一世紀,在後期的變化中,爵士樂逐漸地全球化,被世界各國的樂迷所喜愛,之後步入「再在地化」的階段,各國的樂手開始將傳統音樂加入爵士的精神,而成為在地爵士樂。不論是用西塔琴演奏的印度爵士樂、結合甘美朗傳統樂器的印尼爵士,或是以琵琶演奏的越南爵士,還有以中東傳統樂器演奏的摩洛哥爵士,世界各地的在地爵士樂,與在美國誕生的傳統爵士樂分庭抗禮,在全球爵士大家庭中,呈現出枝繁葉茂的新氣象。
美式踢踏在節奏聲中踏入不同的國家,當不同國家的舞者在世界大會相遇時,他們都在思索,該怎麼作能夠讓我們國家的踢踏舞更有特色,並開始嘗試在踢踏中加入自己的傳統文化,於是踢踏文化也正式經歷在地化的過程。踢踏舞因此不再是美國的專利,誰說踢踏不能很東方!來自日本的踢踏舞者加入了日本的傳統音樂元素,演歌或是祭典舞踏,成為踢踏的新朋友。台灣的舞者更是將原住民的音樂舞蹈加入,我們才發現原來原住民音樂節奏與踢踏舞這麼地合。在世界的其他角落,也許印度踢踏、中東踢踏與非洲踢踏正在誕生中呢!


從來不曾發現踢踏舞與爵士樂如此相仿,他們有著相似的身世、承繼相同的命運,同樣激盪著自由不羈的靈魂。踢踏,是用腳演奏的爵士;而爵士,是用音符妝點的踢踏,兩者如此契合。喜歡爵士樂的你,有空的話去看場踢踏舞表演吧!順便宣傳一下,8/20~8/29是台北踢踏節,在自己住的城市裡面就有踢踏舞表演,真的是一件很夢幻的事呢!